Art & Design, , Go Local, Report, Taiwan
Leave a Comment

【創作者專訪|王昱心】在土地上我們謙卑的一起慶播種—《蒔光bimisi—王昱心陶塑個展》2022.1.25-3.30

陶藝家王昱心延續前年台東生活美學館「波與浪間行走,安身於斯土」的創作計畫,受花蓮縣文化局邀約,於2022一月之際在花蓮縣石雕博物館展出個展「蒔光bimisi」,展出時間從1月25日至3月30日。本次展覽展出王昱心2020-2022全新創作共16組/件陶藝作品,運用太巴塱東富土、阿里山seofkonana、瓷土為主的創作探討人、物件與土地之間的情感、互動。

 蒔,有種植之意 。蒔光,⽤種植計算時間。bimisi為種⼦發根發芽之意。

本次藝旅實驗室透過與陶藝家王昱心的對談,了解藝術家的物件世界觀、對於歲時祭儀的解讀,自身的生命經驗暢談創作的歷程。

Q1: 展區從全黑的空間、深咖色彷如動態的陀螺,到最後金色的果實,傳遞著播種、豐收、祈福的意象,可否談談在本次個展想傳達的理念?

王:個展名稱「bimisi」是鄒語中長根、發芽之意,我想用發芽的意涵去強調「播種」在歲時祭儀的重要性。我想很多人會注意到部落的「豐年祭」,卻忽略了「所謂的豐收必須先在開春時辛勤的播種。」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藉由熟稔大自然的特性,才能帶回滿滿黃金般的小米收穫。

因此本次展覽我想與大自然協調以達成永續生活的追求,感受時光、關注那些在土裡蟄伏等待的時刻,獲得了注視的力量後方能豐收的精神。

展間唯一垂掛式作品《MATA就是力量》,MATA此字為台灣原住民族泛族群的用字,意旨:眼睛。

大量球體傳遞小米收成,結實纍纍的意象,也延伸到落地窗外的草地上。

Q2: 本次特別使用太巴塱、阿里山的黏土礦,可否分享從採集黏土到燒製成形,在創作上與土地互動的故事?

王:與阿里山seofkonana黏土、太巴塱東富土結緣都有10幾年之久,過去跟著部落的人一起發展在地土壤成為「在地陶」的可能性,就像日本都是以地名命名,如美濃燒,但台灣卻比較少見。

我覺得採集黏土的過程就像「獵人」一樣,要對環境很熟悉,要拿什麼來做什麼,需要有豐富的土地的知識,回到生活最原始的樣貌。採集完成後,還要歷經漫長的燒製實驗,不斷嘗試它可以承受的溫度,摸索這個材質。

這次採集裡的過程十分有感,在去年12月於海拔1,200公尺近特富野部落、ingiana伊利亞納河階地形親手採集了黏土礦,該土地正好是播種祭的地點。

回工作室將土壤經過練土的步驟後,將黏土當作化妝土、泥漿釉使用,燒製過程也十分順利,順利完成這次「祈」、「一杯seofkonana」、「蔓延III」、「豐沃」的作品。

採集來的原土按照練土步驟,呈現在本次作品裡。圖片來源:王昱心

Q3:一進入展場,就可以看見一個單色、有「腰身」的陀螺「sunu(陀螺) 2021」、緊接著是陳列出49個不同陀螺造型的「49次旋轉」。「陀螺」的符號在此個展扮演什麼角色呢?

王:陀螺在古老族群中是為喚醒土地的工具/法器,配合著初春播種祭儀式,以喚醒土地之神讓耕作種子快些發芽,而「sunu」的造型正是鄒族傳統陀螺的型態。

註:台灣原住民許多族群都有玩陀螺的娛樂,但鄒族陀螺還賦有重要的儀式意義;過去小米播種祭後,鄒族長老在會所前打陀螺,由陀螺的方位可以預測當年農作的收成(浦忠誠1997:139) 參考連結:https://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20/dc/25.html

運用五個原型彼此切割重組而成的作品《49次旋轉》,將完整的陀螺水平切開再重組需依賴手感與直覺,每個造型相異也相似。

陀螺雖在東西方世界分別被賦予了不同的功能,但對我來說更是一種隨著小米生長,在種植後保護它一路到收成、曝曬、冬藏,然後又是新的一年的代表,一種具備萬物初生、剛萌芽無限可能的狀態。

「49次旋轉」則用了五個原型,彼此切割重組而成,象徵我經歷了49次的一月,一年又一年,邁向半百的歲月。在創作49個陀螺的過程都十分順暢,沒有太多停下來了時間,這件也是我本次個展最喜歡的作品。而這次展品裡有一個未被重組,只有扎孔的作品在其中,歡迎大家找找看。

《49次旋轉》用1240度氧化燒、持續一個鐘頭才能呈現出霧亮的深咖啡色,沒有使用釉藥。

Q4:這次個展定名為「蒔」光,除了有種植的含義以外,也蘊含許多時間的意義,是否可以分享更多對於時間的看法?

透過考古資料可以了解,台灣最早耕種的農作物為小米。小米雖然不是今日的主食,但仍是祭儀的依據。而在1月裡,辛苦的播種、觀察植物是否順利發芽、希望土地甦醒的想像都代表了人們與土地親近的關係。

很恰巧的,本檔開展日正是我的生日,在我滿49歲進入50歲數之際,我經歷了49次的一月,就像49次的播種祭已經舉行,來作為一種時間的代表。

過去父親在台東經營鐘錶眼鏡行,從小玩著機械錶、看著齒輪帶動的時鐘,旋轉、這記憶也扣合我對時間的理解,使用「陀螺」作為更具象的呈現,本次新作也延續2020年個展「波與浪間行走,安身於斯土」的創作。

Q5:可否分享在本次個展想要傳遞的物件世界觀?

王:從材料採集、造形動力到環境勘探、觀看、辯證、回想,在新作中想傳達對質料以及自然秩序的尊重,鼓勵觀看者不斷地去思考自己究竟是否熟悉腳下這一塊土地。

在創作的過程裡很多人都會使用新奇厲害的材料,但需要去思考的是究竟是在表現材料?還是表現自己的創作理念?本次的作品能讓人感受到不一樣的氛圍,能清楚地讓觀者得知使用哪裡的材料,呈現出土壤原色的樣子,傳遞出土地的溫度。

《bimisi》運用太巴塱黏土礦製作成的塊體,呈現土壤原土肌理褚紅色豐富的質感。上方白色瓷條使用綿線吸附白色瓷漿燒製而成,呈現發芽的意象,傳遞生命力。
以黑色空間為入口的展間
更多藝術家王昱心的創作理念,詳見此影片(4分25秒處 《49次旋轉》作品的5個原型的畫面)。

《蒔光bimisi—王昱心陶塑個展》展出時間從1月25日至3月30日,於花蓮石雕博物館 第一企劃室,歡迎大家前往觀賞16組/件全新力作。

採訪編輯:吳佩珊
責任編輯:廖品淨
攝影:廖品淨

《蒔光bimisi—王昱心陶塑個展》
展期:2022.01.25 - 2022.03.30
時間:週二至週日 9:00~17:00
地點:花蓮縣石雕博物館第一企劃室 (花蓮市文復路6號)
票價:全票20元 半票10元 花蓮縣民免費

‧ ‧ ‧

Artravelab 藝旅實驗室是一個「藝術、設計 x 在地」的平台,主要提供台灣、日本以在地文化為底蘊的藝術、設計資訊。按讚追蹤藝旅實驗室社群,獲得最新藝文情報!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