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Local, Report, Taiwan
Leave a Comment

在土地豐沛之處,我們動手創作「2021洄瀾陶」重新定義花蓮陶藝 2021.10.9-11.7

陶工藝的在地性是什麼?在這片土地上,花蓮陶藝家如何轉換洄瀾意象到陶的創作表現之中?從遠古新石器時代陶器、到工業時代的紅磚瓦,再到當代的陶藝術各自表現,陶這個變化萬分的媒介究竟還有什麼可能性?《2021 洄瀾陶:土地豐沛之處》由花蓮縣文化局主辦、國立東華大學執行,邀請花蓮在地的11位藝術家、考古學家、阿美陶Atomo技術保存耆老們,以及13組「2021國際洄瀾陶瓷工藝設計競賽」 獲獎作品,一同在洄瀾縱谷脈絡下,探討「洄瀾陶」的當代論述。展覽於花蓮文創園區展出至11月7日止。

首次以展覽+競賽方式,與在地陶藝家們一同定義「洄瀾陶」

本次策展的主軸試圖建構「花蓮陶/洄瀾陶」的新意象(註:洄瀾為花蓮的古名),集結11位當代製陶者,探討以陶為創作媒介,如何傳遞花蓮意象、如何使用在地材料、並同時呼應當代社會議題。策展人王昱心以「當代陶藝」、「陶瓷工藝設計」、「再現 Atomo」三大主題展示,呈現展覽多樣性與當代面向。本展從考古學的角度敘述新石器時代開啟的陶器時代,以東海岸阿美陶的發展,述說在地原住民的生活與陶的故事,再以當代不同燒陶技術、陶工藝的發展下,傳達當代陶藝的表現多樣性。

・11 參展位藝術家:范振金、劉得劭、林興華、林玉蘭、翁念叔、彭雅美、洪明德、吳偉谷、王昱心、侯小圓、劉美怡參展。

本屆同時舉辦「2021國際洄瀾陶瓷工藝設計競賽」,徵件以花蓮意象為主題、強調在地材料運用的陶藝創作,且功能上必須符合以茶、咖啡、粟食器皿的實用價值,共有113件作品參加競賽。評審表示,前三名以很創新的方式表達花蓮意象,實用性也很高,期許未來陶能繼續與花蓮的產業做結合。13件獲獎作品為:金獎侯春廷、銀獎張官瑀辰、銅獎朱曼寧 ,以及佳作:朱紹維、黃筠筑、陳瑞諭、彭晏葇、蔡榮宗、林鈺容、羅志峰、王妙淑、張靚妤、黃雅筠

5000年前,陶的工藝在花蓮落地生根

根據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劉益昌教授的研究,花蓮陶器發展可回推到約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製陶技術從北部大坌坑文化順著海岸抵達花蓮。3000年前後的花岡山文化人的陶器,也開始出現不同造型的在地特色陶器。而隨著花蓮玉器的發揚,玉器文化的輸出與外地文化的輸入下,發展出陶器的多樣裝飾性等。唐朝時期也受對岸中國瓷器如青瓷的影響等。在原住民族的歷史中,約1000至600年前阿美族祖先就曾在水璉、太巴塱、豐濱就地取材做陶。

花蓮其他考古遺址如崇德、花岡山、支亞干、靜浦等上,也發現許多先人製陶的多樣性,說明了花蓮各地擁有黏土礦可以採集製陶。

花蓮才有的阿美陶 Atomo,文資局唯一登錄的原住民族製陶民俗

現今的豐濱鄉阿美族 Fakun(貓公部落),至今仍存有傳統的製陶技藝,稱為「阿美陶」。種類繁多,涵蓋烹煮、祭祀、巫術等功能也是目前文化部文資局所登錄唯一原住民族製陶民俗。

過去在與漢人大量交易日常生活器皿之前,陶器在阿美族人日常生活中廣泛的被使用,主要為生活用品,像是水壺、飯鍋、飯碗等,少數作為祭祀與儀式用品。並由於地理分佈相隔的因素形成了太巴塱、豐濱部落等製陶中心。過去部落技術純熟,陶器可交易、販售到其他區域。

在阿美陶貓公部落耆老林碧露、蔡絹鋼等口述影片中,記載阿美陶從採集陶土、曬乾、網篩、樁打的過程,老人家說「土胚製作上就跟做麻糬一樣。」在塑型上,也常會使用海邊圓潤的石頭製作。功能上多以生活器皿相關,如陶鍋、陶甕、陶甄、酒甕等。常用來煮糯米、地瓜。

基本上,阿美陶的製作方式為純手工捏塑,以卵石與木拍拍打成形,再以天然柴薪做窯、由茅草、五結芒桿、小樹枝、米糠等燃料,露天燒製而成,是屬於低溫陶燒,製陶過程伴隨著相關的儀式行為與禁忌,會先製作祭祀陶器,再做其他生活用的陶器。

完整影片阿美陶請見:

燒陶的近代發展,邁向多元化的陶藝創作

日治時期移民村引進的日本陶瓷器、釉面瓦進口等新技術下,陶器的彩繪技術提高,提升了在日常生活的器具與陶瓷工藝、磚造房屋與蓋窯技術。民國六、七年代,隨著經濟起飛,在土質肥沃的花蓮光復鄉富田(太巴塱)地區,設立了大型磚窯廠,利用海岸山脈肥沃的黑土燒製紅磚,全盛時期擁有五座磚窯廠。日豐窯業整併其他廠擴編成東部唯二大的紅磚窯廠,日產十萬塊磚。不過好景不常,在民國95年左右後產量開始減產,爾後隨民生需求量下降、原料土缺乏,民國109年歇業。

日豐磚仔窯一隅(截圖自本展覽採訪影片)

直至當代,各式樣的黏土進口使得製陶材料增加,而陶瓷工藝藉由民間協會、學校等單位傳承與開發,帶入自由創作的氣息,近年來各式的燒製方式如蘇打燒、燻燒、柴燒、樂燒與各式在地材質被陶藝創作者實驗與應用,呈現了更多元的陶藝創作景象。

2021洄瀾陶 亮點作品

《蘇打燒系列》-劉得劭 DE-SHAO, LIU

生於花蓮鳳林、擁有數十年製陶經驗的劉得劭,2004年返鄉成立「讚炭工房」。創作上,他始終想透過簡單的材料,在有限的條件下,做出有微細變化的生活器物。此次蘇打窯燒系列作品,延續生活食器創作系列,創作靈感來自花蓮的地景,以非矩型、非規則的動態成形來表現。

《波與浪間行走,安身於斯土》- 王昱心 YU-HSIN , WANG

任教於東華大學的王昱心,在創作路上海洋與土地一直是很重要元素,在意材質的特色及自然界秩序與美感呈現。故鄉臺東有著跟花蓮一樣,面向太平洋的風景。本次想透過作品陳述,表達在東海岸這些年輕族群如何面對自己土地的特色,再去面對整個全世界、整個大都會的這個景象。雖然我們在波與浪之間,搖搖擺擺,但是我們終究是會回到自己的土地發光發亮,無需畏懼。


《大介無限 Boundless》等作品-彭雅美 YA-MEI, PENG

《大介無限 Boundless》

出生花蓮的彭雅美,汲取花蓮的豐富滋養,透過陶瓷創作和大家分享生命的感動,曾兩度入選台灣國際陶藝雙年展。在創作路上,她感受到人總是在生命中跌跌撞撞,原生種蕨類旺盛的生命力,帶給她很大的啟示,讓她能在生命的谷底裡能繼續創作。單一蕨類元素以重複、多樣的美學組合累積合一,藉由有機形貌傳達生命歷程,陳述內在的遼闊與謙卑精神,也透過有限的生命看見人生的使命。

《唯視Vision》等作品- 吳偉谷 WEI-KU, WU

現任教於東華大學、留學於德國的吳偉谷,聚焦於陶器上極簡幾何造型所共構出的情緒狀態、面與面之間的轉折關係。作品強調出心理空間的時間動態表現,以失衡狀態所營造的張力,總是在樸實且具有厚度的量體中形塑出協和美感。構成上也摻雜些許實驗與對應,由單一的延伸或群聚的效應,完整的呈現個人獨特的想法。在媒材處理上保留雕塑土原質的肌理與顏色,而造型上讓觀者得以靜思冥想與對話,共享幾何樸素的美感經驗。

《Sota’土地》等作品-侯小圓 SIAO-YUAN, HOU

從小在台北長大,因喜愛自然環境而落腳花蓮港口部落的侯小圓,2017年成立石梯窯,是花蓮海邊唯二的柴燒窯。作品以傳統柴燒、手捏創作為主,展現自己的獨特風格。她用陶土為生活留下創作的印記、傳達對土地的情感,也同時在創作中感受到太平洋給予的無限能量。 《Sota’土地》 作品中的嫩芽,從5cm生長到30cm,展現屹立不搖的精神,傳遞在土地成長、像種子一樣的意象。

《太魯閣峽谷》等作品-范振金 CHEN-CHIN, FAN

《太魯閣峽谷》近照

今年83歲的范振金,生長在好山好水的花蓮,擅長以生釉彩繪技法創作瓷版釉彩畫,曾獲鶯歌陶瓷博物館頒發首屆「陶藝創作成就獎」。他的作品流露出對家鄉人文景致的眷戀之情,創作者希望透過高溫1265度瓷化的作品,封存住台灣特有的動植物及風景面貌,讓在地美景在陶作裡經年保留不褪色,流傳給後代子孫欣賞。

《心花朵朵II》等作品-林興華 HSING-HUA, LIN

生於花蓮縣瑞穗鄉的林興華,擅詩文、專精彩墨,近年自習陶藝,研究釉料,試圖結合水墨技法於陶藝創作之中。本次展出的作品將結晶釉的特性,與水墨畫的技法結合創作,且透過燒製,呈現結晶般閃爍、亮麗的作品。觀賞上,因為結晶釉會因光線折射變化,視覺的位置角度不同,產生類似貓眼般的璀燦視覺效果。

《走祖先走過的路》-洪明德 MING-DER, HUNG(Teymu Peydang)

洪明德生於萬榮鄉西林村,任教於太巴塱國小,致力於原住民陶藝推廣,經常在太巴塱及支亞干部落教授原住民陶、生活陶及創作陶。他從部落生活中汲取靈感,將阿美陶傳統技巧結合生活陶創作,賦予作品新生命,也透過陶藝呈現部落的文化故事、祖先傳承的話語,展現自己的風格。

《土地豐饒》等作品-林玉蘭 YU-LAN, LIN

《土地豐饒》

出生於富里的工藝家林玉蘭,為露娜伊工作室負責人。她將傳統阿美陶Atomo的技法轉為為創作概念,創作素燒的迷你陶壺,並結合天然素材如檳榔纖維與撿拾而來的舊陶片,融入阿美族文化元素與美感,延伸多面向的發展空間,透過捏陶收穫創作的喜樂,從作品反映當下的心境。

《Macicih 破掉》-劉美怡 MEI-I, LIU(Kiko Lafang Ciwidian)

從就讀花蓮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時開始學陶,在東華大學民族藝術研究所的碩論以台灣原住民當代陶藝為研究範疇,關注原住民當代陶藝,在傳統與現代技法中尋求融合與創新,透過飲食文化連結陶藝創作,注入對文化的情感與創意。作品《Macicih 破掉》運用150個自然破裂面的陶作品,表達完美的事物都是來自於很多的不完美所累積而來的。

《太極生兩儀》等作品-翁念叔 NIEN-SHU, WENG

翁念叔出生於苗栗,移居花蓮成立陶藝工作室,花蓮的木瓜溪、秀姑巒溪、立霧溪、太巴塱的泥土、立川漁場黃金蜆的蜆殼粉、瑞穗溫泉的溫泉石,都是他的製陶、釉燒素材。愛茶成痴且著迷於中國傳統柴燒的他,作品以茶具為主,希望茶具跟人的互動是最親密的狀態,因此採用花蓮在地的物料,以傳統柴燒的方式做出屬於花蓮的茶具,向傳統學習但從中突破創新。


「2021洄瀾陶」 展出至11月7日,邀請對花蓮陶有興趣、對在土地上創作有感情的大家,一起來花蓮文創園區走走,與陶更靠近。 追蹤 藝旅實驗室 Facebook 獲得更多一手藝旅資訊。採訪邀請/撰文合作請來信: hello@artravelab.com

採訪編輯:廖品淨
攝影:寧淨 Ninjin


【2021洄瀾陶:土地豐沛之處】10/9–11/7

-〔開幕典禮〕
時間|110/10/16(六)上午10:00

-〔展覽資訊〕
策展人|王昱心
參展藝術家|范振金、劉得劭、林興華、林玉蘭、翁念叔、彭雅美、洪明德、吳偉谷、王昱心、侯小圓、劉美怡
參展單位|豐濱社區發展協會、日豐磚仔窯、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
展覽期間|110/10/9–11/7
展覽時段|10:00-18:00(週一休園)
展覽地點|花蓮文創園區第十棟/花蓮市中華路144號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花蓮縣政府
承辦單位|花蓮縣文化局
執行單位|國立東華大學
協辦單位|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協力單位|島人藝術空間、山貳六影像工作室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