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現今活躍於世界舞台的藝術家塩田千春舉辦迄今規模最大的個展。在2021年5月1日至8月29日在北美館1A、1B展覽室展出。此次展出作品共計一百多件,從90年代的早期創作直到近期,除了大型裝置之外,另外包括雕塑、行為藝術錄像、攝影、素描,以及舞台設計相關圖稿,全面性介紹她橫跨二十五年的藝術生涯。
首圖: 塩田千春,《不確定的旅程》,2016/2021。Photo: Jing Liao
國際知名的日籍藝術家塩田千春,其作品以具現無形的回憶、焦慮、幻夢、寂靜而著稱。從自身生命經驗出發,她探問普世問題如身分認同、界線、與存在等,觸動觀者深層的情感,使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皆為之著迷。始終關注生與死,以及一個根本的提問:「我們生命中究竟要追求什麼,又要去向何處?」的藝術家,透過千絲萬縷勾勒出無法計數的線條,不僅暗指各式各樣的事物與錯綜複雜的連結,同時也在召喚觀者思索存在的奧義。
亮點作品介紹
一走進北美館展區,就會看到一艘艘懸吊半空中、以白線細密纏繞的船列所組成的《去向何方?》(Where are we going?, 2017/2021),導引觀者踏上探索的路途。

Courtesy: Galerie Templon, Paris/ Brussels
《集聚──找尋目的地》(Accumulation—Searching for the Destination, 2014/2021),以紅線懸置空中、層疊遞進的大量行李箱,遙想人們懷抱著什麼生活想望而遠走他方?

讓人有極大壓迫與震撼感的,則是《靜默中》(In Silence, 2002/2021)這件黑色系作品。來自於藝術家童年記憶中一場大火後棄置現場的焦黑鋼琴,千絲萬縷的黑線串起寂靜卻清晰的記憶與感受。

而《不確定的旅程》(Uncertain Journey, 2016/2021)則是從北美館展場2F延伸下來,大尺度、包覆300平方公尺的空間,糾纏交織的紅線表現人與人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狀態,映照出藝術家內心世界。

展出現場:「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1 年
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攝影:林冠名
當塩田在2017年著手準備本展首站時得知癌症復發,此期間更加關注靈魂與身體、生與死的命題。《外在化的身體》(Out of My Body, 2019/2021)以紅色網狀牛皮連結攤放的手腳青銅鑄模,藉此與身體對話,表達身心碎裂的束縛感。

藝術家本人親自來台佈展
塩田千春這次親自來台策展,在開幕典禮現場,也遠端連線策展人森美術館館長片岡真實,分享策展時的背後故事。臺北市政府柯文哲市長、北美館館長王俊傑都親自出席4月30日的開幕記者會。
塩田千春老師於致詞時分享了自己來台佈展的心情,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在填寫台灣入境登記表時,「性別」的欄位上除了一般「男」與「女」的選項外,多了一項「其他」。
這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會有多少種想法,100個人就會有100種不同的想法。就是說世界上很多人沒辦法活在固定的框架當中,我自己也是這樣的人,我是沒辦法活在既定的框架中的人。所以我把心裡沒有辦法套用在既有的規則裡說明的東西,透過作品來傳達我的心情。
當入境登記表上多了一種給我們的選擇,代表這一定是一個可以讓人很自在的社會。我的展覽可以在如此開放心靈的國家展示,我感到非常開心、非常的榮幸。
節錄自塩田千春開幕式發表
編輯部前往記者會的當日實況報導:
藝術家與策展人3問答,帶你一起走入藝術的內心世界裡
為什麼用線? 線連繫了什麼?

展出現場:「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1 年
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攝影:林冠名
在作品《不確定的旅程》中,可以發現一艘艘的小船在巨大的紅色絲線空間中漫遊。這線是毛線的材質,會糾結在一起,會感到緊繃,若一用力拉就會斷裂。藝術家認為毛線跟人世間的關係非常像,彼此糾纏、交織、斷裂、拆解,如同人與人之間的不同關係狀態,印照出作者內心世界的一角。
而作品中的船,塩田千春提到是記憶當中一個很重要的象徵,因為她自小需要搭船往來東京與高知,船航行在海上時如果風浪稍微大一點,船隻就會搖晃,令人感覺到一點危險、一點恐懼。尤其在汪洋大海時若只有一艘船,可以感受到人處在浩瀚的宇宙中類似的感覺。
為什麼用紅、白、黑三個顏色呢? 這三色代表什麼呢?
紅線:紅線的緣起可以追溯到藝術家在威尼斯雙年展的作品,這個作品一開始是以鑰匙作為主要的發想,鑰匙上面圓圓的、下面細細的很像人的身體。關於連結人與人之間,在日本和台灣都有一種說法,紅線可以牽起人與人的緣分,人的血液也是紅色的,所以這是一個很具備代表性的顏色。
黑線:在美術大學開始畫畫後,塩田千春老師發現平面的繪畫上好像不太能表達自己的想法,於是她把目標轉變成一個三次元的空間,就像白色的畫布上會有黑色的線條一樣,她也開始用一些黑色的線條在立體空間裡作畫。
白線:白線除了象徵純潔,在創作上也是從一個什麼都沒有的白色畫布開始。相反的,在日本的喪禮上會出現白色的菊花,過世的死者穿著的喪服會是白色的,因此白色同時也意味著結束。這個顏色是開始與結束的意象。
這次台灣展出跟上次在東京《森美術館》,有什麼差別嗎?

Courtesy: Galerie Templon, Paris/ Brussels。Photo: 吳佩珊
在提到於不同場地佈展時,塩田千春老師說這些線於展覽結束後是會先剪掉的,到了一個新的地方、當她現場看了新的空間,站在「來館的這些觀眾看到這個空間會有怎樣的感受」這個角度思考,作品放在此一空間要用什麼方法來呈現後,然後才再將這些線重新編織起來,所以各地的展覽沒有辦法一模一樣。
片岡真實館長也特別提到,如《集聚—找尋目的地》這件展品在森美術館是由低往高延伸的;北美館所呈現的形式則為行李箱從比較高的地方慢慢地降下來。由於森美術館入口處主要由木質背景牆構成,因此《去向何方?》在日本可能就呈現出暖色調的型態;北美館則是有透明的帷幕玻璃和較為冷色調的場館色彩,使觀眾產生不同的感受。
‧ ‧ ‧
親臨現場,感受靈魂的顫動吧!即日起北美館展出至8.29
塩田的藝術實踐始終與其自身生命經驗緊密扣合,捕捉身體感知與心理狀態的隱微牽動,以其細膩感性的體察遊走於創作媒材的邊界。展覽伊始呈現塩田一路走來的創作生涯,透過紀錄照片及影片,追溯她如何橫跨繪畫、行為與裝置藝術,進而發展成多方位的創作者。
這場與她離死亡最近的一場展覽,點出藝術家無法言喻的內心衝擊,以及她希冀傳達這份洶湧感受的渴望。透過塩田千春作品本質上引發共鳴的特性,讓大家一同探索生命旅程的意義,以及在靈魂的內在運作方式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解答。
塩田千春(日本,b. 1972)
出生於日本大阪,現定居於柏林。於京都精華大學(Kyoto Seika University)美術學院就學期間主修油畫,並於雕塑系擔任村岡三郎(Muraoka Saburo,1928-2013)的助手,期間以交換學生身分前往澳洲國立大學藝術學院(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School of Art)就讀時,開始創作裝置與行為藝術。受到波蘭纖維藝術家瑪格達蓮娜.阿巴卡諾維奇(Magdalena Abakanowicz,1930-2017)啟發,塩田在1996前往歐洲發展,並先後師從行為藝術先驅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1946-),以及德國藝術家瑞貝卡.霍恩(Rebecca Horn,1944-)。深受行為藝術家影響的她從二維的畫布中出走,透過針線編織的方法與空間互動,後以紅色與黑色細線纏繞的裝置作品聞名。2015年代表日本於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展出,2019年受東京六本木森美術館邀約,成為塩田千春歷年最大規模個展「塩田千春展:魂がふるえる」。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 展期:2021.5.1 - 8.29 地點:北美館1A、1B展覽室(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開館時間:Tue.-Fri.09:30-17:30 Sat.09:30-20:30 Sun.09:30-17:30
圖片、文字來源:北美館
採訪報導:吳佩珊
編輯:廖品淨
‧ ‧ ‧
Artravelab 藝旅實驗室是一個「藝術、設計 x 在地」的平台,主要提供台灣、日本以在地文化為底蘊的藝術、設計資訊。即刻按讚追蹤藝旅實驗室社群,獲得最新藝文情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