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 See, News, Taiwan
Leave a Comment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3月25日起試營運!曼・雷等大師作品搶先曝光

攝影界引頸企盼的盛事,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準備就緒即將開幕了!如北市府的文資法因應計畫竣工查驗順利完成,預計於3月25日至4月18日進行試營運首檔展覽《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邀請紐約國際攝影中心展覽企劃總監、知名影像研究學者大衛.卡帕尼擔任策展人。也會同時推出以十九至二十世紀中期典藏品為主軸的主題展《舉起鏡子迎向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及介紹場館建築歷史的常設展《跨.交.通》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前導形象影片《從影像到視野 探索攝影藝術新所在》

關於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源自文化部自2015年開始推動「國家攝影資產搶救及建置攝影文化中心計畫」,選址於臺北市忠孝西路和懷寧街交叉口的市定古蹟原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

展館共三樓,一樓是未來市和咖啡廳、二三樓是展場。展品十分豐富,建議預留半天以上慢慢參觀。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建築前身為1937年落成的「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   

展覽1. 《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首檔國際展《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由紐約國際攝影中心展覽企劃總監大衛.卡帕尼擔任策展人,展出曼・雷、渥克・艾凡斯、東松照明、蘇菲・希斯黛雨貝、羅伯.伯利、史考特・麥克法蘭德等大師級攝影人物的六組精彩作品。

曼・雷、馬歇爾・杜象《灰塵滋生 Dust Breeding 》1920。23.9×30.4cm。

超現實主義大師曼.雷拍攝的神祕灰塵照(後命名為《灰塵滋生 Dust Breeding 》),此張照片以達達主義倡議者杜象工作室裡當時尚在創作的作品──蓋在一片玻璃上的灰塵──為拍攝主體。這幀令人費解的影像既是一份紀錄文件,也是一件藝術作品,同時又是一件藝術作品的紀錄文件,更於1922年首次發表時被稱作「從飛機望出去的視野」。

一張照片,就像是某種靜靜躺在地上累積灰塵的東西。
一團一團的灰塵落在上面,逐漸變成一大球。
最後,你甚至可以從中拉出線來,照片大概就是如此。

W.G.澤堡德

策展人卡帕尼從《灰塵滋生》所指涉的複雜寓意與扮演的多重角色汲取靈感,探索過去一世紀以來攝影與藝術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並且從人類文明發展與「小至居所、大至宇宙」的空間尺度,思考「灰塵」的各種隱喻如何在攝影及視覺藝術的表現之中被探討。

《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作品精選:

曼.雷《橫渡大西洋》1921。21.8 × 16.2cm。私人收藏。
渥克・艾凡斯《孩童之墓(Child’s Grave)》1936。25 × 20cm。私人收藏。
東松照明《核爆後融解變形的啤酒瓶,1945長崎》,1961。33.7 × 33.9cm。
Center for Creative Photography, University of Arizona收藏,Shomei Tomatsu ‒ INTERFACE 版權所有。
蘇菲.希斯黛雨貝《因灰塵滋生而起》1991-2007。157.2 × 201.8 × 3.02cm。
藝術家與巴黎 Jérôme Poggi 藝廊提供。
羅伯.伯利《(拆除)紐約羅徹斯特柯達園區第 64 號和 69 號建築爆破實況 #1,2007 年10 月 6 日》。
99 × 76cm。Stephen Bulger Gallery提供,Robert Burley版權所有。

展覽2. 《舉起鏡子迎向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

《舉起鏡子迎向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展出十九至二十世紀中期之攝影典藏作品。策展人林宏璋表示,此次策展的任務用一句話總結就是

「對於台灣攝影史的書寫」

展品從1890年代那些最早被記錄的台灣風景,至清朝、日治時代、1940年代的台灣風景老照片都有,一路看下來能感受到台灣歷史文化的脈動,讓人久久沉浸其中。

試營運預約參觀方式:

3月25日-4月18日期間為試營運,採線上預約制。

預約請至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官方網站:平日 / 週末
平日一天 2 場 ① 14:00 – 15:00 ② 14:30 – 15:30
假日一天 4 場 ① 10:30 – 11:30 ② 11:00 – 12:00 ③ 16:00 – 17:00 ④ 16:30 – 17:30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官網 | FaceBook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日期:3月25日-7月11日
《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日期:3月25日-8月01日

費用:免費參觀
展覽地點: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台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70號)

圖片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撰文編輯:施文、莊寧
責任編輯:廖品淨

‧ ‧ ‧

Artravelab 藝旅實驗室是一個「藝術、設計 x 在地」的平台,主要提供台灣、日本以在地文化為底蘊的藝術、設計資訊。即刻按讚追蹤藝旅實驗室社群,獲得最新藝文情報!

Facebook

Instagram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