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nt

2021藝文走春提案:台灣北中台東部的藝術巡禮

年假不想人擠人,到美術館走走準沒錯!除了北美館的台北雙年展,北中南東都有精彩的藝文展演?藝旅實驗室編輯部精選13處景點,推薦你新春來場藝文走春!

北部

◆台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
2/11~2/12休館;2/13起正常開館。
#台北雙年展 #臺北美術獎

本屆台北雙年展以「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為題,由法國學者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與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共同策展。考量現今的我們因生態問題而嚴重對立,對這個世界或星球的認知多所分歧,策展團隊導入「政治協商的合縱連橫」以創造「外交新碰撞」的情境。藉由展覽大量觸發這樣的碰撞,並透過一系列公眾計畫摹擬星球碰撞的瞬間,藉此幫助參觀者自行定義他們所希望居住的地球。
🔗https://www.tfam.museum/index.aspx?ddlLang=zh-tw

‧ ‧ ‧

可能是顯示的文字是「殘山朝水 殘山 我們的城市失敗了嗎? 2021.01.09 04.18 SS Breken Landscapes Have Our Cities Failed? 」的圖像

◆台北/忠泰美術館◆
2/11~2/15休館;2/16起正常開館。
#殘山剩水:我們的城市失敗了嗎 #無重力星空:奧夫塞計畫

在全球社會動盪紛至沓來的當前態勢下,《殘山剩水─我們的城市失敗了嗎?》展覽,邀請來自加拿大、韓國、日本、德國及臺灣等共12位藝術家,透過他們的創作和觀察,再現城市中之可見與不可見、多重現象和人們的生命故事。
🔗http://jam.jutfoundation.org.tw/

‧ ‧ ‧

可能是文字的圖像

◆台北/台北當代藝術館◆
2/11~2/15 休館;2/16起正常開館。
#孤島孵夢

島嶼對原民來說,一直都是想望,同時亦是生物繁衍的一條珍珠鎖鏈,我們所世居的臺灣島,以及南島語族遷徙散佈在太平洋各地的島嶼,都有條隱形的線牽引著。此展《孤島孵夢》連接了長濱與蘭嶼的海洋之夢,稱之為夢,是因為線索已無法再觸及,痕跡已成灰燼,然而日月星辰未曾改變它的軌跡,我們還得依循日常訊息工作、生活與作夢。
🔗https://www.mocataipei.org.tw/tw

‧ ‧ ‧

風格故事—乾隆年製琺瑯彩瓷特展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2/10~2/16每日開館。
#乾隆年製琺瑯彩瓷特展
#清宮鼻煙壺的時尚風潮

作工細膩的琺瑯彩瓷從清康熙朝(1662-1722)開始生產以來,經歷雍正朝(1723-1735)的皇家專屬式樣;到乾隆朝(1736-1795)皇帝同樣非常關心皇家出品的生產狀況。展覽依循脈絡,布陳展件。第一單元雙彩聯乘,主要呈現乾隆皇帝並重洋彩和珐瑯彩瓷兩類產品,第二單元集錦新樣,則邀請觀眾仔細品味乾隆朝開始出現的新式紋樣。第三單元旨在通過傳世猶存的木匣,重溯乾隆皇帝降旨盤整清宮舊藏之際,亦置入新造瓷器,並加以彙整、分類,定名和包裝的經過。
🔗https://www.npm.gov.tw/

‧ ‧ ‧

可能是文字的圖像

◆台北/樹火紀念紙博物館◆
2/10~2/14 休館;2/15起正常開館。
#珍藏生命的愛──保存,開啟記憶流轉特展

家裡的櫃子裡總有一個位置,存放著一件你的寶貝。
這件寶貝,蒐藏了你的青春、你的思索——親情、愛情、友情,時光與時代。在遺忘的沙河之中,縱使經歷時間與生命的淘洗,這件寶貝仍如寶石般閃閃發亮。本展由樹火紀念紙博物館與鳳嬌催化室團隊共同策劃,藉由保存行動及保存用紙應用提案,觸動人思考保留、蒐藏、捨棄物品行為中,情感、記憶、文明的流動。
🔗https://www.suhopaper.org.tw/

‧ ‧ ‧

中部

可能是文字的圖像

◆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
2/11~2/12休館;2/13起正常開館。
#禽獸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
#喜牛迎春:牛年年畫特展

第七屆台灣美術雙年展策展人藉由佛學「六道輪迴」之「畜生道」為切入點,反思人作為一種動物其身上的動物性,同時,面對當今動物與人之間病毒的傳播與變異已溢出原先物種的樣態,人類再度深刻體認到自身作為地球上的一個物種,如何與其他物種共存的危機與可能性。當觀眾遊走在猶如動物園的展覽空間時,可藉由藝術家所構築各式各樣的物種生態,反思人類對自然生物的長期宰制,以不同角度呼應並延展近年來全球雙年展聚焦於「人類世」的生態環境議題。
🔗https://www.ntmofa.gov.tw/

‧ ‧ ‧

南部

「故宮南院「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 2021」的圖片搜尋結果

◆嘉義/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2/10~2/16每日開館。
#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
#皇帝的多寶格

本展透過院藏歷代書畫,系統性地介紹繪畫與書法的發展脈絡。從中唐(八世紀)以前的人物畫盛行,到山水畫、花鳥畫的各種流派發展變異,至清代(1644-1911)包容西洋畫法及立體與透視的新藝術。書法從秦漢到清,從獸骨龜甲上刀刻的甲骨文、鐘鼎食器上鑄造鐫刻的銘文、以及自由多變的大篆石鼓文等,衍生出古文、篆、隸、草、行、楷等不同書體風範。
🔗https://south.npm.gov.tw/

‧ ‧ ‧

◆台南/台南市美術館◆
2/11~2/13休館;2/14起正常開館。
#再現傳奇:洪通百歲紀念展
#不適者生存

「再現傳奇—洪通百歲紀念展」是洪通第一個正式在美術館的個展,本展分為「經典的形塑」與「風格與時代」兩個展區。展區陳列洪通的素描本與速寫,搭配他生活於南鯤鯓的風土介紹,讓觀眾瞭解他天分的養成與努力的過程。同時,也嘗試用圖像學、身體性與宮廟藝術文化之間的關聯來分析他在繪畫裡的空間感與造形轉化來源。
🔗https://www.tnam.museum/

‧ ‧ ‧

可能是戶外和文字的圖像

◆台南/奇美博物館◆
2/10~2/11休館;2/12~2/16每日開館。
#窺物誌:那些藏品沒說出口的事
#紙上奇蹟2:無所不彈

「窺物誌:那些藏品沒說出口的事」展覽以修復師與研究員的博物館日常工作為切角,分享那些作品背後不為人知、卻值得流傳的故事。以藝術研究與科學分析的基礎,藉由各種不同的案例呈現,邀請您一窺博物館工作的堂奧。
🔗 https://www.chimeimuseum.org/

‧ ‧ ‧

可能是文字的圖像

◆台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2/11~2/12休館;2/13起正常開館。
#不服來戰:臺灣文學論爭特展
#百年之遇——佐藤春夫1920臺灣旅行文學展

本展將以「戰語言」、「戰身份」、「戰西化」、「戰鄉土」、「戰課綱」等五大核心議題,將百年以來的重要臺灣文學論爭事件化為各式具體場景,並運用時下流行的語音辨識技術,歡迎觀眾透過對話釐清觀點,讓觀眾真實感受「真理越辯越明」或是「有理講不通」的論爭現場,同時傾聽不同的聲音。
🔗https://www.nmtl.gov.tw/

‧ ‧ ‧

可能是文字的圖像

◆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2/11除夕休館;2/12~2/16每日開館。
#黑盒-幻魅於形:湯尼奧斯勒
#歐布澤宇宙

湯尼·奥斯勒(Tony Oursler)為美國錄像藝術之先鋒,《黑盒-幻魅於形》(Black Box) 一展開啟顯影空間內部的神秘未知及源起,透過光線與科學喻象所展開之無限可能。在光影,影像科技,聲音與詩文交錯之間,模擬人類和情感特徵,創造宛如附有生命的雕塑個體,並以幽默又譏諷的語彙,引領觀者穿梭於影像空間,探索個體心靈、精神及大眾文化及現代科技之虛實。此次亞洲首次大型個展展出之經典錄像裝置作品,實驗短片及電影作品,呈現奥斯勒自早期生涯至今其影像創作軌跡。
🔗https://www.kmfa.gov.tw/

‧ ‧ ‧

可能是文字的圖像

◆高雄/駁二藝術中心◆
2/11除夕休館。
#若水,如火,有聲 一個關於行動的展覽
#海底市場

過去兩年間,全球最關注的抗爭現場是香港。我們看見香港青年在煙霧彈中遮面蹲低再無懼地躍起,爭取他們渴求的民主自由。本展集結攝影、插畫、漫畫、雕塑、平面設計、獨立小誌、書籍出版等逾百件作品,調度了2020年三檔關注香港議題的展覽作品元素,包括〈反抗的畫筆:香港反送中運動週年圖像展〉、〈穿石 Surmount / 香港騷動年代—抗志〉以及〈時代之火:2020台灣新聞攝影大賽得獎作品展〉等,試圖重新閱讀並開啟下一個敘事路徑。
🔗https://pier2.org/

‧ ‧ ‧

可能是 1 人和顯示的文字是「 2021衛式營新春系列 ew ing Lunar New Year Festival 繁花盛開的祝福 新春剪花藝術 裝置展 Blessingin Blossom Lunar New Year Cutting Art Exhibition 」的圖像

◆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2/11~2/12休館; 2/13(六)起正常開館。
#繁花盛開的祝褔新春剪花藝術裝置展

繁花盛開的祝褔新春剪花藝術裝置展以象徵耕耘的牛為中心,綻放一座幸福溫暖的花園。謝謝為我們帶來美好生活的人;同時也希望每個人能記得,在自己的生命花園中,你就是一切繁花盛開的原因,是不斷耕耘的主角,也是自己的天使,新的一年,謝謝一直努力的自己,然後帶著力量繼續往前走。祝福每個默默耕耘,認真努力的人,擁有繁花盛開的一年。🔗https://www.npac-weiwuying.org/index

‧ ‧ ‧

東部

花蓮縣石彫協會創作展

◆花蓮/石雕博物館◆
2/10~2/15休館; 2/16(二)起正常開館。
#石用主義 #海蘊東玉

「石用主義 STONE.STAY」,意即借用並轉化20世紀思想中最具影響力的哲學之一「實用主義」(Pragmatism)之經典意涵。實用主義(Pragmatism),源出希臘文「行為」、「行動」,關注探討事物中某種實際的效果、直接的效用、利益;但有趣的是,藝術本為「無用」,是人文發展沉澱後的純粹存在,是人類生活超越物用的精神象徵。本次展覽,藝術家將透過「石材」這個形而下的物質,以「雕刻」這個形而上的行動去辯證無用與實用之間的深刻意義。
🔗https://stone.hccc.gov.tw/

‧ ‧ ‧

彼邦˙吾鄉-新馬港戰後留臺藝術家巡迴特展

◆台東/台東美術館◆
2/10~2/16休館; 2/17(三)起正常開館。
#彼邦.吾鄉 新馬港戰後留臺藝術家特展

身處海島的臺灣,顯然地,是一個典型的移民社會,歷經多樣的文化撞擊,具有多元、包容並且開放的精神。臺灣藝術史的發展,更仰仗不同的族群、背景、專業的各領域人士共同的努力建立。本展覽透過邀請包含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及越南等四地合計十三位藝術家,包含水彩、油畫、壓克力、水墨、書法、版畫、噴漆、複合媒材、雕塑(立體造型)、裝置等之作品參展 呈現戰後 1950 至 1980 年代上述四地藝術發展與臺灣之間的互動聯屬關係,突顯戰後臺灣作為華人現代藝術發展中心之重要世界地位。
🔗https://tm.ccl.ttct.edu.tw/

撰文整理:藝旅實驗室編輯部
照片來源:各大美術館官網

‧ ‧ ‧

Artravelab 藝旅實驗室是一個「藝術、設計 x 在地」的平台,主要提供台灣、日本以在地文化為底蘊的藝術、設計資訊。即刻按讚追蹤藝旅實驗室社群,獲得最新藝文情報!

Facebook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