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ghlight, News, Report
Leave a Comment

以花蓮水璉部落為題,張碩尹《檳榔屋、山蘇床與蝸牛陷阱》獲2020臺北美術獎首獎,將在北美館展出至2/28

「2020臺北美術獎」於12月11日(五)舉行頒獎典禮,13組作品於486件徵件作品中脫穎而出,由張碩尹以作品《檳榔屋、山蘇床與蝸牛陷阱》榮獲本屆首獎,獲得獎金新臺幣55萬元及於北美館舉辦個展的機會;五組優選獎得主包括李奎壁、許懿婷、朱駿騰、許進源、蒲帥成;七組入選獎為楊立、林羿綺、楊哲一、張致中、曾慶強、林人中、温晉豪。

台北美術獎13位參展藝術家共同合影。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回顧十年,臺北美術獎的下個十年

北美館館長林平說:在步入下一個十年之際,以「鼓勵富有獨特性與時代精神之當代藝術創作」為宗旨的臺北美術獎應具有辨視度的時代新意象。現今我們確實屬於數位、電光、資訊的時代,希望藝術家和創作可以回應環境裡的變化;同時北美館期許自己打破藩籬,成為被解開的白盒子空間,導入當代社會並容納無限的可能。

回顧任期以來對台北美術獎所做的調整,館長特別指出以下三項:

  1. 將台北獎從北美館地下樓移至到具備獨立性格的三樓場域來舉行,讓參與台北獎展出的藝術家就如同在北美館辦一場個展。
  2. 調整展覽的時間使其與台北雙年展檔期同步,期待獎項具有對國際開放的視野。
  3. 擴大此一獎項的參與對象,包括具有台灣永久居留權者的外國人,同時邀請活躍於藝術生態界面的獨立策展人與國際雜誌編輯擔任國際觀察員,與評審團進行交流,持續增進本獎項參與全球的能動性。

今年『臺北美術獎』投件數量特別踴躍,呈現國內藝術創作豐沛的能量,

也是「十年前種的因,十年後得到的果」的最佳展現。

– 北美館館長林平

本屆參賽作品平面類佔總數45%、立體類佔總數17%、影音複合媒體類佔22%,其他類別佔16%。本屆入選者類型和年紀相當多元,議題關注相當龐大,且涉及錯綜的史地政治,以及權力之於環境、身體、性別與觀看之運作。

評審團黃建宏指出:

我們可以更完整的看到台灣當代藝術的生態。生態不論在哪一個面向上,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而13位得獎藝術家,他們很像這個生態不同面向的代表,

從入圍得獎的藝術家裡能夠看到台灣。

首獎:張碩尹《檳榔屋、山蘇床與蝸牛陷阱》

展場實拍。Photo: Ninjin 寧淨
張碩尹《檳榔屋、山蘇床與蝸牛陷阱》
雙頻道錄像裝置。14分41秒,尺寸依場地而定,2020。照片側拍:林冠名。影像由藝術家提供

紀錄自身在山中居住兩週的生活,並與當地獵人和農民合作,透過半紀錄片的雙頻道錄像及房舍器物的裝置,呈現臺灣自然景觀中三個物種(檳榔樹、山蘇花、非洲大鍋牛)之間的關聯,藝術家試圖以「物」的視角重新觀看人類歷史的軌跡,探討其在政治、經濟、文化結構相互影響下於自然中形塑的共生關係,並嘗試實驗將藝術「技藝」轉化成山間「生存技能」的可能性。

自倫敦回到台北,再到了花蓮壽豐鄉水璉部落的張碩尹說:「這件計畫也反應我個人生命歷程的轉變,世界並不存在什麼所謂的『國際』與『在地』。倫敦也好、台北也好、壽豐也好,其實就是一個個或大或小的部落。而藝術家就是部落的獵人或是勇士。」

優選獎

許懿婷《飄浮身體──上牆》

為長達60分鐘的行為表演,表演者位於牆面高處不斷嗑食花生、棄擲果與殼,破壞場域的神聖性,伴隨著時間的流動,逐漸成為觀者腳下踩踏的碎屑與粉末;創作者運用女性身體作為表演主體與被觀看客體重疊的視角,試圖在設定的遊戲中,進行對於機制的跨越與省思。

蒲帥成《辦公室有蟲──系統小疣》

藝術家以三件動力裝置、三篇故事和三段獨白構築出視覺場景。在觀賞展品時不妨注意一下說明佈告的故事,來想想是誰在說話?工程師?系統?還是⋯⋯蟲?Photo: Ninjin 寧淨

入選獎

温晉豪《43251》

溫晉豪用流動影像、即時新聞文字、節奏與旋律,編制瀕死過程,詮釋從生理失能到感知退化不同階段的現象。 Photo: Ninjin 寧淨

開幕日演播影片:

保留死亡的有機性質,作品將2019年臺北地區死亡人數43251人換算為平均死亡時間:得出2019年臺北平均每12分18秒即有一人過世的數字概念,並將其延伸為投影影像、音樂、空間、觀看關係同時發生的展出時間。數字在樂曲進行時,即開始計算前一年的死亡人口直到結束,在這之中,音樂扮演了一個生死重複經驗的程序,透過歌曲的循環以及對12分18秒的控制,來輪替43251個個體的缺席及出現,意味著每次曲子的結束將迎來下一位鬼魂的誕生。

張致中《海市》

以修造船艦的乾塢為象徵,藝術家搭建一座恍若預/寓言的場景:先後來抵的移民過客,帶著希望來到這座高遠雄偉的港都,最終卻發現她是始終無法靠泊的海市蜃樓,而被稱為家園的彼岸。

試圖在近年愈見分裂的社會價值裡,逡巡其中混沌的本質、遺忘的史觀、人心的軌跡,
以及辯證藝術何以回應時代的意志與盲點。Photo: Ninjin 寧淨

展場影片請見:

本屆評審團委員:
黃建宏(主席)、吳介祥、陳崑鋒、彭弘智、蘇匯宇、余思穎、陳慧盈

國際觀察員:
Olivia J. Anani/獨立策展人
Ron Hanson/藝術雜誌《白木耳》主編
Mark Hanson/藝術雜誌《白木耳》藝術總監

更多作品請見:

Visual Portfolio, Posts & Image Gallery for WordPress

「2020臺北美術獎」觀眾票選獎

投票時間:2020/12/12-2021/1/31
|現場投票|臺北市立美術館三樓展場投票區
|網路響應|臺北市立美術館-官方臉書

「臺北美術獎 – 觀眾票選獎」鼓勵觀眾多方參與,票選活動即日起至2021年1月31日止,凡參與者將有機會獲得「2020臺北美術獎」出版品及美術館衍生商品,詳情請至官網(www.tfam.museum)或臉書粉絲專頁查詢。

參觀資訊:

  • 展覽時間| 109年12月22日至110年2月28日 
    開放時間|週二~五、日 9:30~17:30,週六 9:30~20:30,週一休館
    春節假期2/11、2/12除夕、初一休館,2/15初四週一依例休館,2/13~2/16初二至初五正常開館
  • 展覽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 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三樓3A~3B
  • 票價|全票30元;優待票15元
  • 主辦單位|臺北市立美術館

採訪編輯:吳佩珊
責任編輯:廖品淨
攝影:Ninjin 寧淨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