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主辦的第12屆2020台北雙年展於2020年11月21日至2021年3月14日舉行。本屆雙年展由法國哲學家共同策展,並特別邀請臺灣獨立策展人林怡華(Eva Lin)策劃公眾計畫,將呈獻來自全球25個國家及地區、58位參與者及團隊的作品。
本屆雙年展的主題為「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來自於拉圖和圭納提出的假設:
「全世界的人們不再對『生活在地球上的意義』有共識。當一連串衝突一觸即發,我們目睹了人們立場的分歧:似乎已放棄地球的人、試圖使環境變得更宜居的人,以及那些宇宙觀與全球化發展相斥的人等。」
–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與法國獨立策展人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


《屠學錶》呈現的每一幅畫作皆為星象占星圖,截取亞洲歷史中五個特別日子最初的星體排列組合:1999年的東帝汶危機、1987 年的小金門屠殺(臺灣;又稱烈嶼屠殺)、1942年的華僑肅清事件(新加坡)、1975年紅色高棉大屠殺(柬埔寨)和1980年的光州事件(南韓)。藝術家將這些不幸的事件與星象排列相互連結,提問是什麼驅動著歷史的走向,而這些事件是否真的冥冥之中早已注定而無可避免?
北美館館長林平在致詞時指出:
“
雙年展作為社會發展與永續的工具、載體,所以從2017年開始,我們就在思考如何讓雙年展的議題要跟每一個人相關,而不是只和藝術的社群相關。我們也重新去思考,如何去展開藝術與政治、社會、以及本次主軸「科學」的社群關係。
因為我們都知道,藝術始終都在政治裡面,但是,藝術終歸會超越政治。
– 北美館館長林平
2018年透過用「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這樣的主題,去解構人與非人世界相互依存的關係;而這一屆探討美術館如何透過實際行動、改變展覽進行的方式,做出支持生態多樣性、生物工業與永續的工藝。
”
本次展覽除了將美術館視為一個模擬天體運動的「星象廳」,參與者將於其中描摹各個星球之間相互拉扯的「萬有引力」,包含無視星球負載極限而堅持實行現代化的「全球化星球」(Planet GLOBALIZATION);感到被全球化背叛而意圖築牆與外界隔絕的「維安星球」(Planet SECURITY);少數特權人士想在火星定居以避開世界末日的「脫逃星球」(Planet ESCAPE);無法負擔昂貴星際旅行轉而安身於形上學信念中、探討存有本質的「另類重力星球」 (Planet with ALTERNATIVE GRAVITY); 以及關心氣候變遷並試圖調和經濟繁榮與星球負載之間平衡的「實地星球」(Planet TERRESTRIAL)。
特寫一:「脫逃星球」(Planet ESCAPE)

《腐敗的空氣──第六幕》為了避免環境變遷所帶來的迫害和危機,脫逃星球成為下一個避難所,促使富豪們紛紛移居到此座地下碉堡,遠離塵囂。
特寫二:「全球化星球」(Planet GLOBALIZATION

《穆遵古(那些兜圈兜個不停的人)》的藝術家塞胡西曾是國際刑事法院(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簡稱 ICC)的分析員,參與過波格洛大屠殺(Bogoro case)的調查。列布維奇為詩人兼藝術家。兩人共同以嶄新的手法結合藝術、詩學與社會科學,將其運用在國際司法案件的事實調查過程上,使觀眾探究有關國際司法的問題。他們以海牙國際刑事法院仲裁的一宗案件:剛果民主共和國的民兵襲擊了依圖利省一個名叫波格洛的小村莊為研究標的,藉檔案陳列裝置展現法院從業人員的實驗方法學。本計畫特別招募導覽員作為現場中介者,引導觀眾重整證據資料、透過圖像創造出新的敘事,從而由其觀點對該案例產生新的論述。

《預兆》指出全球化的問題,便是源於某種微小成分的「超適地化」 (hyper-localization)。因此藝術家以「所謂的汙染,其實就是在特定範圍裡以過高濃度出現的一種『純粹』產物」為出發點,將有毒的化學物質倒入水族箱裡,創造出這座五彩繽紛的洞室。
特寫三:「實地星球」(Planet TERRESTRIAL)

Aruwai Kaumakan, Vines in the Mountains, 2020, wool, ramie, cotton, copper, silk, glass beads, dimensions variable. Photo Credit:寧淨國際
《山林中的藤蔓》藝術家武玉玲使用排灣族的「纏繞」(lemikalik) 技法,循同心圓將部落貴族的生命記憶織串在一起,造就一處持續對話與聯繫的場所。她的創作實踐固然受排灣傳統所啟發,也回應著她和她的部落當前面臨的議題,不至於「凍結」在過去。 2009年莫拉克颱風猛烈襲擊她的村子,族人被迫遷到禮納里部落。藝術家透過創作的過程尋找能將這些被迫遷離家園的族人們連繫在一起的方法,而此方法即重新活化及轉換一系列的傳統, 進而成為人們如何在動盪的環境裡,邁向實地星球,探求立身之道的表述。

《⧜(不完全無限的數學符號)》提示一種介於盈滿及虛空、連續及中斷之間的交互作用,指涉過渡的狀態。當有人穿越簾幕時,會發出獨特的金屬碰撞聲。簾幕上的切割孔可引人發揮想像辨識這些造型,拒絕給出明確的詮釋。 簾幕將空間分割成不同區塊,觀者可選擇從切割孔中走過或直接穿越簾幕。在觀眾穿越的當下產生非物質化的空間,也誘發出此作品稍縱即逝的本質。
延續「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的概念,身處於不同星球的我們對於相同議題自然會有不同的看法,而將造成「外交新碰撞」。如同國際間缺乏最高權威的情況下,在衝突發生的前後必須透過外交談判來尋求解方,面對碰撞的我們必須透過協同合作來解決當今的環境問題。
「協商劇場」計畫導入「政治協商的合縱連橫」概念,針對氣候變遷覺察、核廢料處理困境、塑化劑究責、離岸風電建置爭議以及助孕科技等臺灣當下急迫需探究的議題,以角色代入和情境模擬,進行談判、辯論、協商等實際演練,探索公共治理應對現有僵局提出的創新思考和可能解方。有別於外交談判以各國利益為出發點,此次協商角色除了人類外,亦擴及非人行動者。例如在離岸風電議題中,海洋生物白海豚與經濟魚類也能夠發聲,彰顯出萬物平等的一面。

本次展覽將持續施行美術館作為空間載體向周圍環境的延伸計畫,將文化機構經常大量生產的碳排放,導向於參與保育計畫,達成碳中和的作用。貫徹藝術終歸會超越政治,支持生態多樣性、萬物平權的理念。
更多作品請見:

2020 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 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
https://www.taipeibiennial.org/
- 展覽時間| 109年11月21日至110年3月14日
開放時間|週二~五、日 9:30~17:30,週六 9:30~20:30,週一休館
春節假期2/11、2/12除夕、初一休館,2/15初四週一依例休館,2/13~2/16初二至初五正常開館 - 展覽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 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一樓1A~1B、二樓2A~2B、地下樓D~E~F、王大閎建築劇場) - 票價|全票30元;優待票15元
- 策展人|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與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
公眾計畫策劃者|林怡華(Eva Lin) - 主辦單位|臺北市立美術館
- 指導單位|臺北市政府、台北市文化局
- 主力贊助|財團法人中國信託商業銀行文教基金會、
- 贊助單位|盧瑪基金會(Luma Foundation)
- 協力夥伴|Mondriaan Fund、法國在台協會、 Pro Helvetia 瑞士文化基金會
- 特別感謝|歌德學院(台北)德國文化中心
採訪編輯:吳佩珊
責任編輯:廖品淨
採訪攝影:Ninjin 寧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