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51天的2018年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在三個台北市大的新潟山野裡,集結了約莫378件藝術作品,讓自然與藝術共同上演一場不可思議的「大地遊戲」。日本大地藝術祭始祖,在這三年一次的在地藝術盛宴裡,究竟推出什麼樣的新作呢?
本年度的亮眼新星實屬在750公尺長的清津峽隧道內,由中國知名建築師馬岩松打造的「光的隧道」。常以大自然為靈感來源的馬岩松,在人煙稀少的峽谷隧道中,以金、木、水、火、土五元素為底蘊,巧妙運用反射的原理,創造如跨進異時空的五件作品:「鏡池 (水)」、「天河 (木)」、「色(土)」、「 滴(火)」、「窺(金)」。五件作品中有三處是以展望台為背景創作,另一處在隧道內加入燈光,最後一件則是隧道入口處新建的足湯與休憩空間。

N079 N080 馬岩松| 滴(火)

滴(火)設置數個不規則形狀的鏡片,鏡片上映照著人潮、風景、與自然霧氣。

天河(木)是一個木造的足湯屋,仰望天井可以透過鏡子看見河川,像似河在天上流。
在這些特設空間裡,人與自然透過藝術,創造出一種新的互動模式,讓人以不同的視野,重新審視日本三大溪谷之一的清津峽之美,以及1996年就開通、但平常人煙稀少的清津峽隧道展望台。走在長長的隧道上,每個人與自然、藝術各有不同共鳴,就如創作者馬岩松提及,「很多時候自然就像一片鏡子,能幫助我們觀察自己的內心,看到我們平時在現實中看不到的自己。」
另一件注重與越後妻有在地互動的作品,則是磯邊行久的作品群「虹吸管導水土石流紀念碑」、「土石流紀念碑」、「河川到哪裡去了」、「在天空漂浮的信濃川」。前兩者重現土石流、發電水渠道的印記,後兩項則重現過去信濃川河道的軌跡,這些作品展現出磯邊行久耗時20年的大地觀察紀錄,並加強觀者對於越後妻有大地變遷的理解。

磯邊行久的「河川到哪裡去了」以黃色旗子重現信濃川過去的河道軌跡。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之所以稱為「祭」而非「季」,點出了其與日本傳統「祭典」的連結,同樣以「人」為中心,注重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一同在特定時間和地點高昂歡慶。藝術在此祭典裡只是一個連結了人與人的節點,藉由超過20年佈局的人際網絡,正是「鄉野大型藝術祭的始祖」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最深厚的實力。
台灣藝術家林舜龍的「絆‧跨越國境」,不僅用草編編出大型作品,也在共同創作過程中,編織人與人、人和土地最真誠的情感。在津南穴山村的大型作品,更是林舜龍帶領宜蘭珍珠村三位草編耆老,以及30餘位台灣的年輕志工,耗時近一個月,與當地居民一同完成的大型草編創作。

台灣藝術家林舜龍的「絆・跨越國境」座落在群木環繞的空間裡。
馬岩松、磯邊行久、林舜龍等藝術家的作品,令人強烈感受到大地藝術祭的核心理念:「人深處在自然裡」。不過,在這場田野的大地遊戲裡,能讓大家滿載而歸,讓「不會說話」的自然與藝術產生溫度與生命力的,是環繞在藝術作品旁的在地人們。
在不少聚落的作品一旁,不難發現有些白色帳篷,帳篷內除了許多閒話家常的在地爺爺奶奶們外,多半還有免費的茶水,甚至水果,除了體現日本「おもてなし」的招待精神,也間接透露了居民們對於藝術祭的支持與認同,也讓交流和對話在此更輕易展開,凝聚了喜悅、分享的活絡氣氛。

各大藝術作品旁的休息處,是一個容易錯過,卻透露出最多藝術祭典的真實面貌之處。
另外,今年共感許多人的生活藝術作品,是一場由在地媽媽們自編自演的料理小劇場,座落在由廢校改建而成的「上鄉丁香座餐廳」,由食物藝術家Eat&Art Taro監製。料理小劇場每場動員近10位在地媽媽,每桌會有在地媽媽充滿活力地介紹料理,她們會驕傲地說著,「這個玉米我們早上4點就採收了,真的非常非常地甜!」,或是說,「這個白飯糰只加鹽,就叫做『最棒的飯糰 』!」與在地媽媽互動的每一刻,確切地感受到此藝術祭最真誠又真實的一面。

從菜單設計、餐桌擺飾、料理介紹等都是一場生活中的藝術展演。

餐點皆使用在地食材。
這場在山野間的大地藝術祭,乍看之下的主角是藝術本體,細看才會發現讓藝術更立體、更獨特、更有溫度的是藝術周圍的環境空間,空間中有最日常的風景,有雪國梯田上奮鬥的人們,還有身為妻有人的自信與驕傲。
今年造訪大地藝術祭時,除了關注那些封存了在地人文風景的藝術,不妨暫時放下相機和導覽書,試著打開五官、敞開心胸並回歸當下,以尊重、開放的心態,穿梭在這場山林間以藝術之名的「大地遊戲」。
更多照片、新作品地理位置與編號,請見 Photo Gallery:2018 Echigo-Tsumari Art Field
2018年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展覽日期:2018/7/29(日)- 2018/9/17(日) 展覽地點:新潟縣十日町市、津南町 官方網站: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原文刊載於:《 破點 POINT 》以藝術為名 大地遊戲 串連人與土地——2018新潟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更多藝旅實驗室最新消息,請追蹤 Rakko.me| Facebook 粉絲專頁。
文字:品淨
攝影:Jing L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