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東京半小時車程的橫濱,給人的印象多半是閃爍燦爛的港都夜景,不過往內陸走,卻有濃濃的下町色彩,是日本人口中的「大人的街道」或「深度橫濱」,其中以曾聚集250間賣春戶的黃金町、初音町(統稱初黃)最具代表。不過,在市民、警方、公部門、藝術NPO的合作下,黃金町的高架橋下空間有了全新的風景,成為橫濱市內掃黃、藝術介入的代表案例之一。

在高架橋下的書店「Koganecho Art Book Bazaar」,可以購買到許多黃金町、橫濱的二手書,也可以購入不少駐村藝術家的手作工藝品。

在黃金町不少角落,都能看見由鐵拉門改造而成的 Made in Koganecho「無人藝廊」。
大都市裡綿延彎曲的高架橋是夜景攝影師的最愛——飛梭的車燈與高聳的大樓,構成了一幅五光十色的夜景。然而,這些穿梭在大樓之間的高架橋下,卻是讓許多人頭痛的治安死角。
在台灣,各大高架橋下由於環境昏暗、人煙稀少,常常有垃圾、病媒蚊、塗鴉等問題,有時也會有街友長期進駐,更慘的還會變成吸毒、犯罪的病床。縣市政府多以架設圍欄、增設路燈與監視器、加強巡邏等被動方式試圖解決。
其實,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日本都會裡。其中,神奈川縣橫濱市中區「黃金町」在高架橋下的空間改造,是備受矚目的成功案例。
黃金町的黑暗歷史
京急線「黃金町」車站到「日之出町」車站的高架橋下,在二戰結束後聚集了許多違法賣春戶,喬裝成「餐飲店」的形式,接待在橫濱港都沿岸的勞動者。這區以時間短、價格優惠為特色,而被稱作「ちょんの間」(意旨短時間的行為)。

在黃金町仍看得到許多格局窄小、多門的特殊建築,現多做為小型工作室、藝術家工房、餐飲店等。

都橋商店街正面街道蜿蜒的景色。

此小隔間的特殊建築也成為現在大岡川沿岸的特色之一。(都橋商店街背面)
性、暴力、毒品在這高架橋下不斷上演,這裡也成為黑澤明導演「天國與地獄」中,麻藥街、魔窟的等「地獄」場景的原型。
改造目標:讓小孩以這條街為榮
2004年,這裡聚集了超過250間的違法餐飲店,除了嚴重影響居民生活之外,也成為橫濱市治安死角。2003年起,市民組織了「初黃・日之出町環境淨化推進協議會」(Kogane-X),結合了市政府、在地警察機關、京急鐵路、橫濱市立大學、NPO的力量,改善此區治安與環境。
2005年,更與在地警察、行政單位合作推動「Bye Bye作戰計劃」,大規模封街撲滅非法賣春。為了撤底執行掃黃活動後,2006年成立守望相助據點「Step One」、以及在2009年新成立黃金町派出所。
Bye Bye作戰計劃的成功,大大扭轉了此街道的命運。當時的歡樂街綜合對策負責人金子雄一郎警察也表示,當初是跟橫濱市整備局、水道局、消防局等進行沙盤推演,才能一舉掃蕩違法業者。跨部門的合作來自於大家很強的信念,就是要「讓小孩也能以此街道為榮。」
迎接高架橋下的藝術新風景
不過掃蕩之後,數百間的違法餐飲店頓時成為只剩招牌的空屋,整個街道也死氣沉沉。
2007年,市府、建築家和居民也曾一同為此問題展開設計工作訪,一同腦力激盪。隔年,橫濱市政府便邀請山野真悟先生擔任藝術總監,於2008年秋天正式啟動「黃金町藝術市集Koganecho Bazaar」。此計劃是以活化黃金町高架橋下空地為目的,邀請世界各地的藝術家進駐此區創作,今年已邁向第11屆。

2017年黃金町藝術市集留下的大型壁畫作品 Candy Bird《齒輪味炒飯》2017。
為了讓此藝術活動能繼續扎根,橫濱市政府希望能繼續將空屋,長期租給藝術家,並請當時的藝術總監山野真悟擔任事務局長,成立「NPO黃金町區域管理中心」。該藝術NPO除了執行年度的黃金町藝術市集,也同步進行許多高架橋下空間再造,包含經營Koganecho Art Book Bazaar二手書店、長期出租高架橋下的藝術工房、管理空屋改造的藝廊及舉辦橋下的藝術市集等。目前已活化109間空屋,並有約500位來自17國藝術家、策展人、研究者等進駐。
(照片由黄金町エリアマネジメントセンター提供)

高架橋下的玻璃藝廊空間。
長駐藝術家、當地居民喜歡嗎?
目前在黃金町參與長期駐村計畫的台灣藝術家廖震平,在繪畫橫濱地景之餘,也曾參與NPO舉辦的在地交流活動,像是在2017年的「Bazaar Collectors Auction」(藝術術短租拍賣)上,他就曾出借自己的畫作,設置在黃金町的一位老奶奶家中,藉此讓藝術更普及居民生活。

廖震平藝術家工作室一景。
他也提及,這裡駐村的人脈網絡比較健全,平常會跟各國的駐村藝術家在橋下聊天,也會跟居民有交流,一年下來十分適應與習慣,不太擔心這邊治安的問題。

(左)廖震平,「有黑色形狀的海景」, 油彩、壓克力於麻布, 162x130cm, 2017;(右)廖震平,「鶴見川-1」, 油彩、麻布, 130x97cm, 2016。(皆為廖震平提供)
居民對藝術活動的反應如何呢?在黃金町月報裡,有高達76%的居民知道「黃金町藝術市集」活動,但對藝術再造社區的看法好壞參半,居民最擔心的問題仍是「生活規範不落實」,也普遍覺得人潮不多、街道不是很熱鬧。居民也希望能增加街區照明,讓街區無死角、夜晚能行走,以及制定與實踐生活規範。
日之出町居民在2013年的訪談中提及,現在這地區是從負回到零,回到「普通的街道」確實是當初的目標。藝術、個性小店等其他要素則像是附加價值,讓這街道變得更有趣。
回望台灣,我們可以怎麼做?
現在走在黃金町、大岡川沿岸上,仍能感受到些許的寂寞與蕭條感,也會發現這裡獨特的窄房街景,或許也會看見四散的垃圾,但確實已很難想像這裡過去黑暗的歷史。街道的掃黃、掃毒功勞,無非歸功於在地居民、行政、警方等團體的長年的努力與合作。

每月在高架橋下都會定期舉行的淨化推進協議會,成員包含在地居民、區役所、都市整備局、文化觀光局、京急電鐵、小學代表、協議會各部會代表、藝術NPO等。
回望台灣,其實近年推廣的「空間活化」概念,也讓高架橋的風景開始轉變,譬如改建成運動設施公園、籃球場或Youbike停靠站,都是希望透過增加人跡、人潮來解決問題。但除此之外,我們對高架橋下的空間使用是否能有更多想像?造訪每年秋天舉行的黃金町藝術市集,接觸長駐的藝術家、生活市集,或許能讓你有新的想法。
【活動資訊】
2018 第11屆黃金町藝術市集 Koganecho Bazaar 2018
日期:2018.9.21至2018.10.28
主題:Flying Supermarket
撰文:品淨
攝影:Jing Liao
Pingback: 再創城市居住新想像!日本第一間高架橋下的旅宿「Tinys Yokohama Hinodecho」 – Rak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