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常說花蓮的海最藍,但一踏上蘭嶼土地,眼前的大海超越了記憶中的藍,是不真實的湛藍色,山巒清晰可見。蘭嶼座落於太平洋上,台灣的東南方,面積約50平方公里,騎機車1.5小時就可環島一圈,島上居民以達悟族原住民為主,共約5000人,分佈在六個部落,每區都有自己的特色與特殊的人文自然景觀。
沿著環島公路以開元港為起點向北走,會先經過北邊的朗島部落,沿途會穿越多個岩石景觀,開始遇見漫步的羊群們。
再來是東邊的東清部落,東清有若干間學校、餐廳與民宿,晚上還有夜市市集,算是東邊最熱鬧的區域。
繼續往下會來到野銀部落,野銀保存最完整的傳統地下屋聚落,現在多半僅剩長者還居住在地下屋內,地下屋由三個屋子組成——主屋、工作屋、涼台,具有防範颱風、東北季風的重要功能(更多介紹),我們這次也落腳在此,爬上民宿藍屋頂,便可看見大海、水泥屋與地下屋錯落的景致。
南邊最令人期待的景點就是青青草原,有陽光和羊群,這裡是賞夕陽的熱門景點,一天內可以賞到日出與日落的地方,就是蘭嶼。
來到西岸之後,繼續往北走會遇到紅頭部落,這裡的八代灣為飛魚文化的發源地,也有蘭嶼第一間觀光旅館——蘭嶼別館、郵局、衛生所等都在此處,郵局裡有唯一的提款處,附近熱鬧商店林立。
再往前走就會開到小巧的飛機場,此時就到了漁人部落,紅頭與漁人部落附近,有一條貫穿蘭嶼的中橫公路,直直走就會到達野銀部落,但彎路坡陡需十分注意,中繼處攻頂可達蘭嶼氣象局,景色十分廣袤。
最後就回到環島起點開元港,這裡屬於椰油部落,有一座與饅頭山相望的蘭嶼高中,也有加油站、7-11等補給點。
根據民宿廖媽媽陳述,以前沒有環島公路,都要沿著海岸線才能從野銀走回老家紅頭部落,而這條公路是當時監禁在蘭嶼的犯人所興建的,於民國63年開通,廖媽媽家之前還曾有一個逃獄的犯人時常光顧,逃回台灣後還以領隊身份重回蘭嶼。最後蘭嶼監獄關閉,犯人被遷往綠島。
過往達悟族多半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男人從山上砍伐手製平板舟,在飛魚祭時出海捕魚,女人則耕種主食地瓜與芋頭田等,在外來文化影響後,也漸漸面臨文化遺失、人口老化、土地人權、環境保護等議題。
現在蘭嶼旅遊業漸漸興盛,2014年為蘭嶼帶進13萬訪客,在遊客來來去去的榮景下,背後醞釀著環境與發展的衝突,經營商店的在地人阿文說道:「一人一趟2支寶特瓶、一年就有26萬支留在蘭嶼。」蘭嶼由於沒有完善的回收體制與回收概念尚未普及,一次性消費品成了小島很沈重的負擔。
阿文也說,他在經營商店之餘,也同時進行自發性回收運動,在各地發放網袋收集瓶罐,兩三天環島一趟能回收約8袋之多,再進行分類並壓縮成一個磚頭,運回台灣本島,他強調,回收換成的錢光是運費就十分吃緊,人力、機器等其他支出,目前靠阿文自費與在地人的幫忙,他也說,「這最後還是需要公部門的介入,建立完善的環保機制。」(你也可以加入阿文)
身為旅人,在飽食自然營養時,也必須正視旅行對於在地環境的負擔。在出發前與同行友人,秉持著SOMEBODY精神,減少任何一次性垃圾,如行前自備碗筷、水壺、盥洗用品,在蘭嶼時秉持內用不外帶、也不買零食。除了需要降低自己的欲望之外,還需要跟老闆溝通,如問說可否使用內用杯、不要幫我插吸管等,像是有一次就不小心慢了一步產生了早餐店飲料杯。

我四天三夜的垃圾:隱形眼鏡殼、飲料杯一只(不包含我的嘔吐袋與衛生紙)。期待大家能更少更少,並把這個好習慣隨身攜帶。
除此之外,一行人也把旅程產生的垃圾,全數背回台東本島,屢行「多揹一公斤」計畫,減輕運送垃圾的成本,以及對蘭嶼土地的負擔。旅行或許變得有些麻煩,但這是旅人微薄可做的事情。
在蘭嶼有很多事情可以嘗試,像是浮潛與魚群共遊、夜觀角梟、潮間帶體驗、地下屋導覽、鮮採風味餐等,可跟在地的民宿老闆一同規劃,但也很多時間什麼也沒做,就都待在民宿吊床跟屋頂望著海,享受著得來不易的慢步調。
蘭嶼交通
可搭飛機或船從台灣前往蘭嶼,下次我想要搭搭看飛機,除了要事先訂票外,少人數在當天排候補也有機會,否則若同我們去程遇到大浪,2個多小時時間暈船嘔吐是一定要的,不過回程風平浪靜,平安無事的在甲板跟蘭嶼道別。當地則以機車為主要代步工具。更多交通看這裡。
蘭嶼住宿
本趟選擇住在東邊的野銀部落,有很棒的地下屋景色,也比較寧靜,民宿為雅美民宿,廖爸廖媽住在樓下,門外有很棒的陽台可以吹風,也可躺在屋頂看日出跟星斗。廖媽媽很驕傲地說雅美民宿是民國86年政府輔導下成立的第一批民宿呢!廖媽媽兒子小強則在不遠處也成立法艾民宿,夜觀跟浮潛都由他帶隊,解說十分清楚、模仿角梟聲音之逼真。
蘭嶼美食
蘭嶼外食地方不多,落解處的野銀部落有一間東岸早餐店與餐廳,由退休林校長夫婦經營,校長對蘭嶼教育與發展很重視,他親手做的飛魚蛋餅也很美味;蘭嶼.藍咖啡則有飛魚披薩與西式餐點。東清部落吃過野孩子的飛魚炒飯,可以把餐具搬到對面涼亭望海而吃,那傍晚開始還有一些夜市攤販。有一天晚上吃了很澎湃的風味餐,是廖爸廖媽一早上山下海為我們準備的。
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蘭嶼。
作者:品淨
Photo: Jing Liao